珠晖区乡村振兴局衔接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2021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绩效自评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根据中央、省、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安排部署,以乡村振兴为目标,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扎实开展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显著。2021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贴息、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等方向。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方便村民出行、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满意度。
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1)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脱贫户增收。每年使村集体增收不低于本金的5%元。(2)具有正式学籍的中职、高职在读建档立卡学生通过正常程序申报后符合条件的均可获得助学补助1500元/人/学期,可支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职业教育学习,顺利毕业。
3、项目预期目标完成情况。截止2021年底,衔接资金项目按进度实施,预期目标基本达到。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府效能、坚持厉行节约的重要举措。本次绩效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理念,评价结果和整改落实情况将作为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来年预算资金分配的依据。
(二)绩效评价原则和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本项目绩效评价主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资金使用的方向和对象,围绕绩效目标,从项目的申请、管理、产出、效益等方面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公众评判、结果比较和加权重分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为了做好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和加强衔接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按照项目单位自评和主管部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2021年度所涉及的资金开展了自我绩效评价工作。
(1)前期准备。结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使用实际及区财政局提出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要求,制定专项资金绩效总体评价指标体系、分类绩效评价个性指标及评价标准。
(2)组织实施。将评价指标表格发至各涉及专项资金使用的项目实施单位,指导各项目单位的对象认真按要求填写,完成数据填报、收集、汇总工作。对采集到的项目绩效评价表进行进一步审核、归类、整理、统计。
(3)分析评价。根据有关数据及评价标准,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对项目绩效进行自评价,撰写部门自评价报告。
三、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一)项目资金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2021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871.47万元已到位。其中中央752万元,省级708万元,市级442.47万元,区级969万元.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截止目前,2021年衔接资金已下拨到位。其中:区农业农村局1146万元,区人社1.40 万元、区乡村振兴局56.5202万元、茶山坳镇1249.77万元、东阳渡街道255.18万元、酃湖乡115.9998万元、和平乡20万元、衡州路街道26.6万元。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实行专款专用管理。项目核算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核算,财务资料分项目保管。无任何违规使用、挪用、贪污、截留建设资金现象。做到实实在在的实践于民生民态上,实现并维护好基层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原始台账资料齐全,手续完备,做到有账可查,有实可依。
(二)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1、项目组织情况分析:项目建设实行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由区委实施乡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的督查组,对年度实施项目建设开展不定期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限期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我区2021年衔接资金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项目管理情况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内容和标准进行实施。
(三)项目绩效情况分析。
1、项目经济性分析。我局衔接资金实施项目财务制度健全规范,制定出台了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资金的使用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资金的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
2、项目的效率性分析。项目的实施进度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截止到目前,我局2021年度衔接资金已全部拨付,符合实施方案规定的相关要求。
3、项目的效益性分析。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增加了脱贫户的收入;支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职业教育学习,顺利毕业;满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需求;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巩固了脱贫成效。通过群众满意度调查,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
四、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绩效自评结果表明,2021年衔接资金的使用能够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投入到位,管理规范,按进度要求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绩效目标。
五、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帮扶可持续性不够强。一是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自身劳动力不足,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门路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且存在等靠要思想居多,带领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工作难以推动。二是缺乏新兴产业的带动。我区虽依据资源禀赋确定了乡村振兴产业,但大多为传统产业,与周边地区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加之规模小,电商、品牌等特色质量助农新业态暂未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珠晖生态特色农产品还未走出衡阳,被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认可。
(二)项目资金难以做到全流程监管。由于项目点多面广,涉及部门多,资金分配过程繁杂,资金监管难于做到一次性或全面性的监督,资金的安全高效难以全面把控。
六、有关建议
(一)因地制宜搞好产业规划。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寻求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项目,搞好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效组织农村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输出,使脱贫户达到稳定增收。摸清脱贫户情况,掌握脱贫户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基础条件、想法和需求,以及企业在产业帮扶的资金、技术、劳务用工等方面能提供的支持,促使产业发展出实效。
(二)加强管理,切实做到衔接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严格执行有关衔接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衔接资金管理使用的规章制度;广泛推行资金项目的公示、公告制;同时,要严格执行乡村振兴规划,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不断提高项目质量。严格公示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强化全程追踪,坚持项目责任制、分片包干制、过程跟踪制,强化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过程监控,严防扶贫资金流失。纪检、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对衔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控;主管部门对项目资金实行严密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