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错题原因分析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业出现错题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错题并不可怕,错题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反馈。学生的每个错误恰当处理都能变废为宝,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同时也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反思学生作业常见错题产生的原因,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点滴体会———
首先,谈谈教师方面:
其一:课堂包办过多。课堂上教师担心学生不明白、担心学生出错,所以在稍需学生自己动脑的知识环节处讲得过多、过细,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尝试实践、动手操作实践等,知识不能自主构建,老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盲区,及时调控教学,所以,题型稍加变动,错题就会“应运而生”。
其二:课前预设不够。学生错误产生的多少,也与教师备课,课堂的教学预设有关。由于我们自身教学经验不足,面对学生的错题,不能很好地将相关联的知识纵向或者横向进行比较,又或者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没及时预设到课堂教学中,从而造成学生的错误甚至错误反复发生,更有甚者由一个错误衍生出新的错误。
其三:错失纠正错题契机。新授课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进度就一带而过;对于极个别的不具有普遍性的错误就“视而不见”,错失及时抓住纠错契机,日积月累,导致学生产生的错题会越来越多。我认为:课堂上新的教学内容完不成,没关系,下节课重来。此时非常有必要对错误展开讨论,让学生进行辨析,通过错题发现不足,使学生切实意识到自己错误成因,杜绝以后犯同类错误。
其四:对错题评价缺乏针对性。遇到错题时,大多数的教师都是让学生独立改正后,教师复批,如果还是错的话就再次改正再次复批,或者教师直接把整道题的解答方法再教一遍……整个回馈、订正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几天后同样的错误还再出现、或又衍生出另一种新的错误……可见订正的效果是低效的。此时应该耐心细致组织学生对错题资源展开讨论,让学生思维互相碰撞,透过错题发现知识的盲点,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提升和发展。
其次,说说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不足,是错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某些知识点、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导致不能正确、灵活地解题。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但是技能不够熟练,使得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较低。这些学生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欠缺,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只能是错题的大量产生,甚至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上课不注意听讲,新知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新知的熟练掌握,学生新知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错题产生的情况,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又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不难发现,作业中错题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思想抛锚,新知没有掌握,解题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3、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没有检查、验算习惯。主要表现在书写潦草,不规范;审题不细,忽略隐蔽信息,思维不严谨,造成理解偏差;做题时粗心大意、马虎,出现抄错、漏抄、计算失误、忘化单位等不该错的错误。并且大多数学生没有自主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即使能自主检查的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单一,不够灵活。
4、对错题缺乏自我反思意识。一些学生对作业中产生的错误,没有“责任意识”,只要老师不催,总是懒得改正,或者抄袭人家正确答案后就算完事。能主动去纠正错误的学生已经表现得很出色了,但他们也只是去追求最后的正确答案,没有把自己“制造”出来的错题当成学习资源,不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关注,也没有相应的“自我反思”习惯——即对每一次出现的错误都进行认真、细致、深入地分析原因,进行自我反思、避免重犯。
总之,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建立错题集,定期进行整理,汲取当中的营养。把错误解法进行全面分析、系统分类整理,把错题设计成判断题、辨析题等,通过对错题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结合小组讨论、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透过错题发现知识的盲点,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我相信:错题集更有助于教师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备课时翻翻档案,瞧瞧学生踏错的足迹;教学时在“错误易发地段”提醒学生少“翻车”,使他们少进或不进知识误区,少走弯路。(通讯员:欧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