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标准与尺度》有感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的《标准与尺度》。读完以后,我感触很深,学到了许多的道理。我很喜欢朱自清的写作方法,很喜欢他那通畅的语句。
《标准与尺度》共收入22篇文章,主要讨论文学、语言、文化与人生等问题。旨在讨论新旧交替时代里的“旧标准”与“新尺度”。是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对于时代问题的一个典型回应。在当时那个动乱时代,一切都在摇荡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随时变化之中。大家很难计算自己的将来,即使是最短的将来。这使一般人苦闷,这种苦闷或深或浅地笼罩着全中国,也或厚或薄的弥漫着全世界。在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到了大战结束后这年,更显著了;在我们中国尤其如此。
《标准与尺度》,是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但是这里只是讨论一些旧的标准和新的尺度而已,决非自命在立标准,定尺度。
生命好比是一块时间的材料,每人得到的都大同小异。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体现在生命的物象和长度,而更多体现在生命的气象——创新,为世界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观点在别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不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表述吗?当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做先行者,实践者。
在感悟的同时,我也致力于去体会朱自清的表达手法。既然被公认为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可与古典散文相媲美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文风、手法一定有异于常人之处。他的文风比较朴素,如《标准与尺度》,全文辞藻并不华丽,但仍然十分感人,这可能就是名家与常人的区别吧!
渐渐地,我又发现,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层的意义,有对生命的思考,也有对当时政府的讽刺,它使用了不少暗喻法,这也许是受古代先哲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文章看似清淡,却富有哲理,有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
有时,读一本书,可以读出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
读书,读人,读味,读出一个精彩世界。
在此,我想对全世界的人们说:“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书吧!一起去读自己所需要的书吧!知识是无价之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