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思想工作时的谈话技巧
【字体:大
中
小】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之二
做学生思想工作时的谈话技巧
建湘小学五年级
96
班班主任
刘
立
当老师的,尤其是当班主任的,在工作中,有谁能不遇见几个“令人头痛”的学生?在与这些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师生双方都经历着丰富的心理活动,时而和谐,时而交锋;时而坦诚相见,时而拉起心理警戒线……
苦口婆心都奏效吗?怎样和班里的学生斗智斗勇呢?作为一个当了十多年班主任的小学老师,我的感触颇多。我是一边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一边也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治班方法。陈宇老师是一个曾当过二十几年班主任的老师,他在《学生可以这样教育》这本书中给出了“14个治班妙招”。我认为,他所说的“妙招”,既是他个人对他自己二十几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许许多多的其他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在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灵活变通地使用了这些“妙招”,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今天,我在这与大家一起切磋一下在与学生沟通中的几个“小妙招”。
妙招一:与学生谈话时少用“你们”,多用“我们”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时常苦口婆心地与学生谈心,谆谆诱导他们。无论是个别谈心还是在全班讲话,特别是在说到一些不良现象时,我曾经与许多老师一样,在和学生谈话时,习惯于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这些在语法上看似没有问题的话,却让学生十分介意。他们会认为老师和他们是对立的双方,让他们非常反感,抵触之心油然而生。谈话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好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在我刚担任任班主任的初期,我在每周的班会上总结一周班级工作时,针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我非常注意做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而只谈存在的不良现象,尽量不在全班学生的面前点名批评学生,还注意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原因,让他们说一说今后应该怎么做。但我在说问题时常以“你们中间有些同学……”开头,分析原因时常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最后总结并提出希望与要求时会说“我要求你们……”或“你们要……”。有过几次这样的谈话后,我很快感觉到学生的不良情绪,他们在你说完这些话后,常常沉默不语,问他们“知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有的不回答,脸上充满了不服的情绪,有的虽然口里说“不对”,可语气里透着不甘不愿,甚至有个别“刺头”学生,会说“我又没错”。有时即便认识到错误,让他们分析原因时,他们也常常用“我们没听老师的话”“今后我不这样做了”等简单理由来敷衍。发现这个情况后,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谈话方法,也与其他老班主任交流经验,感到自己的说法方式可能是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说话方式,把“你们”二字换成“我们”,如今我与学生谈话时常会说“我们班有……”、“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我们一起这样做……”“我们应该……”。我发现自从我改变说话,学生的抵触情绪逐渐低了,开始愿意主动与我交流。做错的学生有的会当场主动承认错,表示要改正。有的会课后找我认错。班上其他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制定改进方法和监督措施。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畅通了。因此,我认为,班主任在与学生说话时,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
陈宇老师在书中将这一妙招称为“自己人效应”。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认为师生之间要产生自己人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要有师生平等的观念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师生之间要想沟通顺畅,贵在真诚、平等。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高出一大截,要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其次要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教师和学生谈话,不仅仅是对学生施以帮教,还要有大量很生活化的交流。这些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实现良性循环。其三要学会对学生的事“感兴趣”。对学生感兴趣,其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对人的心灵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些既是班主任战胜职业倦怠感的有力武器,也是博得学生信任的很有效的办法。最后还要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比如,适当改变一下对学生的称呼;在了解学生脾气的前提下使用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拍肩膀、摸头发、握手、拥抱;在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给学生制造一点惊喜,等等。
妙招二:常做换位思考,常想如果我是他(她),我会怎么做。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
我在与学生交流中,常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使学生明白老师也曾经历过他们一样的年龄,遇到过与他们类似的问题,也有过与他们相同或相似的烦恼。从而让学生知道老师是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的,明白他们的心情,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如有时两个同学之间因某事闹了矛盾,吵起架来甚至打起架来。我在了解事情的原委后,会对他们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是……,你认为……”。这样一说,学生往往会很快冷静下来,思考老师说的话,与老师一起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常用的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还有:“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妙招三:先说“废话”,再谈正事。
与学生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要先说几句“废话”,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再切入主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班里有学生向我反映某个学生做了错事时,我会把这个学生找来个别谈话。首先我不会直接指责他做错了什么事,而是会与他谈谈最近班里有什么新鲜事,与同学相处时有什么开心的事,今天你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这样能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找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不要小看这些“废话”,它们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这个“妙招”,陈宇老师把它称之为“调味品效应”。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
妙招四:“把丑话说在前头”,先抑后扬,软硬兼施。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你一味的说表扬鼓励的话,他会觉得理所应当,即便做错了事,老师找他谈话时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采用先抑后扬,软硬兼施的谈话方式。我会先直截了当指出他的错误,态度分明地对他提出批评,使他产生紧张、焦虑感,让他担心老师对他的印象不好。这样他对自己做的错事就不再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了。随着谈话的进行,我会逐渐提起他以前做得不好和做得好的地方,并且褒奖的成分开始增多,使他原本紧张的情绪逐渐放松,心情也随之变得晴朗,谈话的效果也就明显了。
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先持批评态度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换句话说,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另外,学生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老师可以先予以拒绝并指出存在的困难,和学生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后再“勉强答应”,并可就此约法三章,这样学生会更加珍惜机会。
除以上的妙招外,在与学生的的交流沟通中,我也还经常用到其它的一些小妙招,如“迂回战术”、“边走边聊”、“褒贬适度”、 “让批评听上去也很美好”、“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适度让步”、“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等等。总之,我会根据学生本人的个性、所发生的事情的具体情形和原因、问题的大小与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如:对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为提高他的信心,我会对他说“哪怕你能做一道题也好啊”。对语文好数学弱的学生,我会对他说“语文朱老师说你很棒!数学方面你多努力,我多辅导你,你一定也会赶上去”。对有进步的学生我会对他说“听某老师说你最近进步很大,继续努力哟。” 对主动与我谈自己遇到的问题与烦恼的学生,我会对他“你说的我都听懂了。”“我建议你不妨这样……”。对遇到困难和有烦恼的学生,我会对他说“有什么话对老师说,没关系,老师会帮你想办法的。”“老师是值得你信任的,我一定会为你保密,请放心地说出来。”“老师相信你……”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作为班主任,免不了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如要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与他们交朋友,理解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眼光去看他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个性,多给他们鼓劲加油,多为他们解忧。发现他们的问题,也不要回避、迁就,既要苦口婆心地教导,也要与他们斗智斗勇,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