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晖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珠晖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要不是沟渠畅通,排灌自如,我今年的收成真还有些靠不稳。”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堰头村王老屋组村民吴力指着他成片的农田蔬菜大棚,喜滋滋地说。吴力是今年珠晖区试点农水设施制度改革,由项目投入到自筹资金建设小农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珠晖区全区地势低平,属典型的丘陵区。珠晖区试点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项目区位于茶山坳镇堰头村,人口1503人,耕地面积1845亩,水稻种植面积1470亩,水稻产量750吨,农民收入8100元。2015年,堰头项目被确定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研究探索将财政投资形成的农田水利设施资产转为集体股权,或者量化为受益农户股份的有效方法。
为了把这一项惠民工作真正做好,珠晖区成立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珠晖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珠晖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珠晖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等系列文件。
在农民群众积极要求下,引导该镇组建了5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并推选了各协会理事会成员,投入30万余元积极扶持协会的建设及发展。2016年,通过5个协会,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400余万元,改善灌溉面积3400亩,受益人口达4000人。
多年来,我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和运行管护都是“公家”管的事,农民只管种田耕地,正是因为这种模式,过去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大都是“建设时热热闹闹,建完后冷冷清清,两年后破破烂烂”,由于没有专人维护、管理,农田水利工程没有发挥应有效益,而现在,农民但凡提及水利建设投入,均从过去的“要我建”变为现在的“我要建”。目前,试点项目的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工作已经完成,颁发《珠晖区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证》411张。
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试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农田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工作打下良好的工程技术基础。通过落实政策,做好方案,广泛宣传,积极推动,珠晖区的小农水建管和运行管理试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