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区、振兴珠晖”宏伟目标,按照“四化两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要求,以科学跨越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依托产业优势和资源基础,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核心城区的目标,打造好“四区”,即现代服务区、新型工业区、厚重文化区、市民宜居区,努力打造都市经济核心区,实现“三好”目标。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五年内GDP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总量均实现翻一番以上,其中GDP到2015年超过2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GDP达到 55000元以上(按2015年常住人口40万测算);财政总收入达到 1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GDP同步增长,到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 万元和1.5万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0 %以上。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90%,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20%。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按要求完成任务。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60%,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5%。
2、城市化水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总人口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
3、人民生活。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出行条件、健康保障等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4、社会事业。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巩固率超过98%。城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科技教育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应急体系比较健全,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5、可持续发展能力。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等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以上,资源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战略任务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区。至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00 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0%;现代服务业总产值达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70 %左右。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业。完善达德水果、益海粮油、红光木业、合丰建材、四方粮库等物流企业。建设茶山坳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温州商贸城物流园区、东阳粮油、酒类批发园区,形成化工产品、酒类、服装鞋类、药材、建材、粮油、果蔬、音像出版物、农林牧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围绕文化产业一条街,以衡阳市出版物交易中心、太平洋购物广场为核心,构建区域性的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以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为纽带,以图书超市、书店、便民店为基础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到201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繁荣提升生活服务业。支持酃湖渔场、白鹭湖生态休闲园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2-4个国家4A景区景点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推进珠晖生态公园、酃湖公园等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利用盐卤资源,建设福海盐浴休闲中心,打造中国“盐城”,利用江水资源,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恢复城市历史记忆,建设“湘军水师”训练大营。建设衡阳市场模范区。大力发展特色街、专业街、精品屋,形成东风北路汽摩一条街、湘江东路餐饮服务一条街、东风南路建材一条街、广东路家电灯具、文化出版物一条街的市场格局。构建以T型样板街为轴心的购物、餐饮、商贸区和以酃湖新区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区,发展和引导城市连锁超市、加盟店向农村延伸。支持曲园、林隐、旺鸣轩、胖胖胖、渔家故事、步步高等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稳健扩张。高品质发展房地产业。以恒大地产、富邦升辉等开发企业为龙头,加快风光带南段高品质楼盘、五星级酒店、国际影视剧院开发建设,打造湘江东岸风光带北起公铁大桥、南至苏州湾砂场的高端商务住宅区。引进匈牙利Skala投资企业集团,建设国际连锁五星级宾馆、水上游乐园和欧洲小镇风格的高档社区,打造风光带北段南至湘南学联、北至耒河口欧洲风情休闲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科技创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区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0 %,到2015年达248亿元。重点发展相关产业。核产业,以272厂为龙头,突出核燃料循环利用,加快实施铀纯化核能转化、氧化锆、铀氢氟化、核素药物开发等重大项目,带动核能应用、核技术应用、核工业配套等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瞄准医药产品广阔市场前景,加强与国药集团合作,加快实施南岳制药厂新法生产人血白蛋白重大项目,进一步加速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进程。装备制造,突出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施衡阳运机重型输送机扩能、衡阳三创机械制造等重大建设项目,着力发展以中钢衡重为龙头的冶金机械产业,衡阳起重为核心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培育若干带动力强的主导型整机产品。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加快实施湘衡盐矿260万吨精制盐扩能、衡阳烧碱PVC生产等重大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丰富的盐卤资源优势。围绕氯碱产业、盐卤产业两大板块,以湘衡盐矿等企业为龙头,延伸做强盐卤精细化工、盐卤生物化工、氟化工等系列产业,建成湖南重要的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食品加工,依托天之衡、黄龙酒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高档白酒、黄酒等重点项目,大力引进高端食品加工企业,提高食品档次、附加值,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扩大在全市乃至全省食品加工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协同建设“湘江工业经济带”,新建工业项目一律入园区发展,大力支持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引导产业相似、技术相近、延长产业链的中小工业企业向相应的园区(基地)聚集。加大对茶山化工、东阳装备制造业园集聚区的建设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创业园的帮扶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功能。预计201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增加值达到9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推进工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冶金、化工等行业废水综合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循环经济技术。大力引进推广废渣、废水、废气等工农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经济适用技术,重点加强制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建设特色农业种养基地。重点发展东阳渡镇沿江片、茶山坳镇石头港蔬菜基地,带动和平乡五四、新华、湖东、东山片、胜利花园、茶山坳镇樟木、农林、合心片和东阳渡镇栗塘、高山片等精细蔬菜基地,到2015年,全区精细蔬菜面积达到4.2万亩,总产量达到13万吨,年均递增3.4%。茶山坳镇金甲、大昌、古城等村形成特色优质葡萄产业园。做大衡花公路花卉苗木带规模,选育新优品种,扩大栽培面积,到2015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发展到0.4万亩。以金绿源曙光油茶和玉泉生态3000亩油茶种苗基地为基础,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重点完成东外环线、区内各高速公路、武广高铁、湘桂复线沿线的绿化造林4000亩,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打造休闲观光体验农业。重点支持凤凰休闲山庄、白鹭湖休闲山庄、酃湖渔场、怡心园等农业休闲场所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和体验农场。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粮食、蔬菜、淡水鱼、畜禽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扶持天之衡、黄龙世家、雁峰王等酒业龙头,做强品牌;扶持泰源昇、环球、创新为龙头的饲料加工;积极申报创新科技无抗饲料生产及无抗饲料牲猪养殖和环球科技酒糟转化饲料牲猪养殖项目,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4200万元;力促创新20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和肉食加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大力推进金甲湖项目的立项建设和兴业生态等综合农业项目的逐步完善。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以“新华、曙光、大众、金甲、凌塘、光明、上托”等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引领,积极推进“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改浴)、“四清”(清洁家园、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两绿”(四旁绿化、庭院绿化)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引进推广粮油、畜禽、水果、蔬菜等农业新品种,加快实施“优良种子工程”。加速引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市民宜居区。建设现代宜居城区。按照“超前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1125”工程,加快“塑城”步伐,构建“一城(中心城区)、一区(酃湖新区)、两带(湘江、耒水风光带)、五个片区(衡州大道酃湖片区、衡云干线东阳片区、船山东路机场片、湘江东岸风光带南段片区、北段片区、酃湖耒水湾片区)”的新型城市化格局,打造省内、市内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的市民宜居区。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东阳渡、茶山坳两镇的交通、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管理,把东阳渡镇和茶山坳镇建设成经济繁荣、特色鲜明、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的新型卫星城镇,到2015年,力争两个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维护一湖(酃湖)、两江(湘江、耒水)、三园(珠晖森林公园、苗圃公园、酃湖公园)生态安全保障系统。
(五)充分发挥教育人才优势,建设创新型珠晖。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构筑人才高地,增强创新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加强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和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统筹校安工程建设、缓解城区大班额工作,全面完成全区33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扩大城区教育资源规模,重点建设好马路口小学、衡州路小学、双江小学,统筹规划建设叉车小学、苗圃小学、建湘小学。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党政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引进一批资本运作大师,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万民专业技师。大力实施宣传系统人才培养工程、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计划和大学生基层培养计划,培养适应各个领域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珠晖。推进人口工作。增加对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投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完善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等残疾人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劳动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促进灵活就业。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依法做好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扩面工作,抓好改制企业分流安置人员的社保接续工作,尽快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住房保障,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由区人民医院为龙头,肛肠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投入,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社区),大病不出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