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技”建设

              
【字体:

人、法、技建设

    

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把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法制建设、实现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现代化(简称“人、法、技”建设)作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积极采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1、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署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培训措施,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审计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实行年度整训和领导干部轮训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拓展审计干部的知识面。加强廉政建设,实行了以审计外勤经费自理为核心的审计工作“八不准”纪律(具体内容详见后文),增强了干部的廉政意识,同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实行了公开推荐选拔副(司)局级领导干部、处级干部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了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目前,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机构通过竞争上岗任用的处级干部已占在职处级干部的80%以上。实行了业绩写实、领导干部诫勉谈话等监督措施,初步建立了切实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从2000年起,审计署在机关及派出机构实行了全员岗位资格培训和考试制度,即实行了从事审计工作的“准入证”制度。近年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审计署加大了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和进修的力度,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同时,在审计系统内部还实行了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测试制度。

  改革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建设高素质业务队伍。实行了高级职称的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定制度,提高了高级职称的评定标准。目前,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机构取得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有1510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41%,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18人。

  2、审计法制建设

  审计署提出了“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部署和加强审计法制建设。

  借鉴国际审计机关的有益经验,审计署陆续颁布并建立了完善的审计准则和会计指南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审计听证的规定、审计复议的规定、审计方案准则、审计证据准则、审计底稿准则、审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审计报告编审准则、审计复核准则、专项审计调查准则、公布审计结果准则、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审计档案工作准则、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15个审计准则;研制了企业财务审计、外资审计、商业银行审计、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等指南。

  建立了审计复核制和审计执法责任制,有效减少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主观随意、滥用职权等现象的发生,使审计质量和依法审计的水平稳步提高。

  积极探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

  深入开展审计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审计水平。

   3、审计信息化建设

  我国审计机关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的开发和应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审计署正在积极建设中的“金审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实施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借助这一系统,将连通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各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有效网络通信,开发满足审计业务需要的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系统,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政府廉洁高效建设。

  目前,审计署已组织开发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海关审计、金融审计等方面的计算机审计软件,逐步建立了审计常用法规、审计项目档案、审计统计等审计信息资源库,开展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联网审计试点。这些应用系统在审计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现了手工审计难以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