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晖区发改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5年上半年,区发改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工作思路,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推动全区发展和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2025年以来工作完成情况
(一)以理论武装铸魂,把稳发展方向盘。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中央、省、市、区委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半年共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专题研讨6次,组织观看红色影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活动2次。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为契机,狠抓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永葆共产党员应有本色。
(二)承压前行抓经济,稳中求进显成效。截止至2025年二季度,全区“规上”服务业营收总体增速7.6%,较一季度增长5.4个百分点。目前,我局已建立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库1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已净增1家。面对固投基数城区最大、统计执法高压态势、市场经济下行、重点项目数量锐减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局系统施策,谋早谋实,破除瓶颈,1-6月固定资产投资51.63亿元。同时持续抓好“五下”项目,深入挖掘“五上”项目,全力推动项目新增17个,投资23亿元,确保提升经济增量。
(三)紧盯政策抢机遇,争项争资谋突破。2025年,我局转变项目谋划思路,储备提质,强化政策导向性,以“项目为王”理念为引领,联合专家团队严审项目质量,聚焦城市更新、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涵盖地下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流域治理、污水和垃圾分类、工业设备更新改造等关键工程。坚持“非储不报、优中选优”原则,上半年累计储备争资项目29个,总投资23.37亿元。上报的10个项目中,有6个成功争资,争取资金达2.208亿元。截至目前,我区的争资工作取得了近五年来最好的成绩,争资金额在全市五城区排名第一。
(四)精准施策优环境,助企惠企添动能。2025年,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七大攻坚行动”重点工作任务,紧扣珠晖区战略定位,全面推动营商环境系统性优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流环境保障。制定了《“五位协同”工作体系实施方案》,建立了“政府主导、发改牵头、部门履职、属地协同、纪委整治”的五位协同工作体系,实行红黄牌制度。出台《“二十五条”意见》,明确责任事项,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开办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领域创新突破。
(五)筑牢防线防风险,深化宣传强国防。一是抓好能源及粮食安全工作。加强对光伏发电、充电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安全监管,定期对天然气长输管道企业开展安全检查,确保我区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初步构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现已有粮食应急保障企业2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0个,提升了应急粮食保障水平。二是抓好国防动员工作。定期开展人防工程安全巡查,完成回雁峰酒厂早期人防工程改造和泉溪村人防工程口部渗水问题处置工作,东阳渡联盟社区和红光物流早期人防工程除险加固工作,显著提升了人防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在2025年6月,我办积极响应市国防动员办举办的“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活动,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被推荐参加省比赛,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国防动员系统的良好形象。
(六)前瞻谋划编规划,绘就发展新蓝图。我局坚持早启动、深研究、广参与,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一是高站位部署,夯实编制基础。召开区“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和调度会,明确责任分工、路线图,制定了详细的编制工作方案和时间表,确保工作有力有序。全面系统评估“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刻总结经验。初步提出“十五五”时期发展的核心目标、战略导向和主要任务框架,为规划思路形成提供坚实支撑。二是紧盯政策方向,加强项目谋划。围绕国家、省、市的政策性资金支持谋划项目,精准对标谋划项目。通过调研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情况和走访部门、乡街及代表性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方面共谋划项目183个。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根基不牢,后劲乏力问题严峻。一是项目储备严重不足且结构失衡。新旧项目衔接不上,在库项目数量少、质量弱,尤其是支撑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很少。项目线索转化为有效入库项目的效率需要提高。二是部门协同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虽然建立了协调专班,但在项目信息实时共享、堵点难点高效协同解决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二)争项争资竞争激烈,项目质量与协同是关键瓶颈。项目储备结构不合理,前期深度不够,基建类项目占比过高,存在“重基建、轻产业”的倾向,与我区产业规划结合不够紧密。部分项目前期工作粗糙,直接影响了申报质量和竞争力。部门协同不力,“重申报轻推进”现象突出,部分业主单位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导致项目质量差、效率低,甚至错过申报窗口。申报环节与后续落地实施存在脱节。政策门槛提高,城区配套能力受限,中央资金申报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完备的前期手续。我区在项目前期经费、专业力量支撑方面面临实际困难。
(三)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区在2024年省、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总体评价排名不够理想,如获得经营场所、纳税、信用建设等指标,与其他城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升指标水平。部分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基层营商环境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固本强基,全力稳住投资基本盘。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点培育清单”;加快推进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对全区资源进行深度评估,提升项目的“含金量”和落地性;强化专班协同凝聚合力,充分发挥投资运行协调专班的作用,推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高效运转,确保审批、进度信息实时互通。
(二)优化结构,打赢争资争项攻坚战。优化储备结构,聚焦产业升级,逐步转变“重基建轻产业”的倾向,下半年谋划“3+3”产业体系项目不少于10个,如爱洁科技5G工厂、废旧电池循环利用等,力争产业项目争资占比提高到40%。构建全链条管理,强化落地监管,建立“前期攻坚-申报跟踪-资金落地-建设推进”的闭环机制。压实责任,提升协同效能,坚决消除“重申报轻推进”的问题,要求业主单位全程负责项目质量和进度,加强申报环节与后续实施的衔接管理。
(三)攻坚克难,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围绕企业开办、建设、运营、退出等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惠企政策宣传解读。加强政策评估反馈,定期对惠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各方的监督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营商环境建设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