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渡街道】简介
地理位置
东阳渡,因东阳渡口而得名。位于衡阳市最南部,东、南与衡南县以湘耒两水为界,西南、西分别以湘江与衡南县车江、雁峰区湘江乡为界,北与酃湖乡、和平乡毗邻。境内北部为丘陵、岗地,南部系平原,南靠湘江,东临耒水,欧阳海灌区支干渠和山塘构成“藤瓜”灌溉网络,新塘堤、沿江堤连成一体,防御湘江洪患。境内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107国道直通南北,湘桂铁路、衡枣高速公路、市东、西外环路贯穿东西,湘江、耒水两大河流环抱全街,湘江可行驶千吨级船舶,交通迅捷便达,区位优势明显。
建制沿革
春秋属楚地,西汉归属长沙王国酃县管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湘东郡临烝(zheng)县管辖,隋唐至清朝属衡阳县管辖,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析衡州府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东阳渡辖区属清泉县管辖。解放初期,境内北部一部分区域属衡阳市第八区,1953年,南部区域从衡南县划入,成立长岭、天南、松林、东阳4个乡。1956年4月合并为松林乡和周家坳乡。1957年,松林乡更名为东阳乡,周家坳乡一部分并入东阳乡。1958年属东风人民公社,同年,东风人民公社改名为酃湖人民公社。1961年,从酃湖人民公社析出,成立东阳人民公社。1984年,东阳人民公社先后改名为东阳乡和东阳渡乡,同时划入衡南县的沿江、兴隆、坪田、新田和新龙5个村。2001年4月衡阳市区划调整后,原郊区东阳渡乡与原江东区东阳街道合并,成立东阳渡镇,归属珠晖区管辖。
2015年7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东阳渡镇所属的新塘、荷塘、栗塘、高山、曙光、畜牧良种场五村一场列入白沙工业园。
2015年11月,根据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衡阳市《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方案》(衡办[2015]50号)的文件精神,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有利发展的工作要求,珠晖区启动合并乡镇工作。2015年12月28日,原东阳渡镇与原新湘街道合并,成立东阳渡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地设东阳渡新街17号(原东阳渡镇政府驻地)。归属珠晖区管辖。
2016年初,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区委、区政府分配的指导性计划,撤并6个行政村。合并后全街道辖9个行政村、4个社区。分别是民星村、金松村、东阳渡村、光辉村、新坪村、沿兴村、太山村、新龙村、兴湘村、东阳渡社区、周家坳社区、联盟社区、新华社区。
辖区总面积为7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林业面积3.2亩;辖区人口4.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6万人,系衡阳市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涉农街道。京广铁路、京广高铁、湘桂铁路、107国道横贯南北,湘桂铁路、衡昆高速公路、衡阳市外环线贯穿东西,湘江、耒水环抱全街道,现有货运港口三个,可停靠千吨级船舶。
风景名胜
新堤笼翠,郊区八景之一。从东洲岛溯江而上,过东阳渡,则见一条长龙蜿蜒于湘江东岸,即新坪堤。长堤北起新塘村燕子窝,南止坪田村云鹫峰,经新塘、栗塘、高山等7个村,全长17.5公里,堤路两用,路旁盛植喜树、泡桐、花木,绿荫笼笼,形似一条绿色长廊,缓步其间,有如置身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云峰听涛,郊区八景之一。云鹫峰,在东阳渡镇坪田村内,据《清泉县志》载:“云起,绕山盘旋如鹫”,故名云鹫峰。峰下有云鹫潭,水极深。潭边有石拱洞,洞内怪石嶙峋,作各种形状,大旱枯水时,人可入内。峰顶有泉井一眼,水质清冽,常年不竭。原有云鹫寺,香火颇盛,现有遗址可考。
历史文物
境内蒋氏宗祠,位于高山村,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民国21年补修。蒋氏祠堂为族人庆典、祭祀、演戏的场所。该祠堂坐北朝南,二进二横,宽30米,深23.85米,占地675.2平方米,建筑面积573.5平方米。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几经沧桑,其貌未改,反映出清代工匠慎思细作的求真精神,至今保存基层完好。
胡涛庵私宅,位于镇机关大院内,为胡氏任县长时于民国31年(1942)兴建,民国33年被日机炸毁,民国35年冬重建,现为镇政府办公用房。房屋为上世纪40年代的洋房别墅型,坐西朝东,砖木结构,该宅建筑面积549平方米,为现时较完整的民国时期公寓建筑。
蒋家祠窑址,位于东阳渡镇高山村一带,方圆1公里左右,共发现隋唐五代窑址20余座。1974年,因附近修筑公路,取土填路,使窑址遭到破坏。市博物馆于1974年10月配合筑路工程清理了龙窑一座,其中瓷器种类主要有碗、盏、盏托盒、钵、缸、壶、瓶、尊、坛、灯台等。
金龙渔场,创始于1987年,由原东阳渡乡利用金堂村(后改金塘村)耒水河畔的低洼地,全乡集中劳力资金,建成的一个670亩的渔场。场山掩映,林木苍翠,山花烂漫,鸟鸣婉转,成群的白鹭,徘徊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穿行憩息于树木林梢之上……。
孙将军墓。地处金松村,因孙昌国将军葬于此地而得名。
低头堰。地处金松村瑶冲组。清朝年间,通往村里的道路只有一条石头板修成的道路,而道路中间被一棵千年樟树枝干横跨,所有经过的文官、武官只能下轿、下马后才能通行,因此,被世人称之为“低头堰”。
石板铺。清朝年间,因过往经商的商户在此住宿而形成的石板铺、落火铺(客栈)得名。
龙王庙。建于唐朝时期,原是民众祈福之地。后因其地处耒河边境,从耒河放排做木材、煤炭生意的商户时有在此庙休息、敬拜,故又为商户的临时落地点。香火较旺一直延续至今。
东汉古墓群。始于东汉年间,地处金松村新屋和升龙头组,因山势、地形特别,远看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被当时达官贵人选中作为终寝之地,以庇佑子孙发达。
历史人物
孙昌国,字栋臣。少年时代参军入衡州协标,以功封常宁县把总,1853年与胞弟孙昌凯在衡州参加湘军。1854年正月,湘军从衡州出发,战湘潭、攻岳州、打武汉,湘军胜多败少,特别是十月的田家镇之战,水陆全胜。于是湘军有了胜必骄之习,于十二月快过年的时候,湘军水师乘胜追击,追入鄱阳湖内,被石达开锁住湖口,这一锁就是三年没打出来,湘军几乎溃败,陷入最低谷。孙昌国就是乘胜追击的一员,难听指挥,陷入内湖,其弟孙昌凯在外江,兄弟三年分别。1857年9月初九由水师统领彭玉麟率军血攻湖口,最终打出外江,于是内湖与外江团聚,恢复了湘军水师的战斗力。孙昌凯在外江攻进,孙昌国在内湖攻出,兄弟也聚在了一起。后来这两兄弟又同攻九江。兄弟双双封为记名提督、振威将军,功赫绵竹帛。
王涵川(1889—1960),原名式度,东阳渡乡沿江村人,1910年毕业于湖南陆军学堂。毕业后积极投身辛亥革命,1911年任光复军第一参谋、鲁军第一团团副。1915年赴日本,投奔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1917年回国后,先后担任护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兵站第二支部长、湘南善后督办参议。大革命期间任衡山县县长、湖南省财政厅科长、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委员。1930年任长沙市公安局长。1946年任湖南省采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任湖南救济院基金保管委员,后调湖南省委统战部文物委员会工作,1960年在长沙韭菜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