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渡街道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汇报材料

              
【字体:

 

 
东阳渡街道精准扶贫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区相关工作部署,自2014年6月对本街道的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通过“一筛、二评、三票决、四公开”程序,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建立数据档卡资料,按照“一户一台帐,一个脱贫计划,一个帮扶项目,一套帮扶措施,一名帮扶责任人”的具体要求,对每个贫困户、贫困人口做到精准认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真扶贫、扶贫真、扶真贫,力争在2017年完成本街道整体脱贫工作目标。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街道目前辖15个行政村、1个村级农场,4个社区,总面积78.6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共有耕地面积2.3万亩,林地面积3.1万亩。2015年7月10日,原隶属街道的五村一场(曙光村、新塘村、荷塘村、栗塘村、高山村、良种场)正式纳入白沙洲工业园区范围。区域调整前,我街道共有贫困户596户,2405人,省级贫困村三个。调整后为贫困户477户,1924人;省级贫困村二个。
二、组织机构健全
我街道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主任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农业的常务副主任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任副组长,街道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精准扶贫计划的制定、精准扶贫措施的落实。
三、工作完成情况
1、建档立卡工作。我街道于2014年6月初成立了街道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会议、横幅、走访等形式积极宣传此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到档案资料中,采取农户自愿申请,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评议小组投票评议,评议结果公示等环节,确保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2、结对帮扶工作。我街道把贫困户按照四个一批进行分类,针对“四个一批”的具体人员进行分类帮扶,制定每户每人的具体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为发展一批人员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途径,发放贫困户种养殖所需物资;将符合政策的兜底一批人员提高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30元/月提高到185元/月;对于救助一批人员,采用社保、医保、大病互助、特殊门诊等形式缓解贫困户就医支出;针对助学一批人员,与教育部门衔接,按政策减免贫困户就学教育资金。2015年度,我街道对贫困户人员中发展一批620人进行业务培训、提供就业;兜底一批267户,530人已经纳入低保,救助一批32人办理了大病救助。积极落实“雨露计划”宣传工作,现在贫困户中2户核定人员,都已经收到宣传单,由本人进行网络申请。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至2015年底,我街道共完成307户,1273人的脱贫任务(其中,栗塘村完成58户,255人;街道各村完成249户,1018人)。
3、“一进二访”工作。2015年9月30日,区动员大会后,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街道立即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将“一进二访”同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同区联点的扶贫工作队衔接,切实做好走访及慰问贫困户工作。本年度,共走访贫困户237户,收集问题及意见1100条,发放慰问金99000元。通过“一进二访”、“回头看”等措施的落实,我街道严把贫困户门槛关,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四类人员”35户,149人;新增符合条件人员7户,10人。核定安居扶贫D级危房户14户,51人;无房户3户,11人;现已经建房3户,计划俩年内完成贫困户建房安居工作。
四、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我街道贫困户众多,任务十分艰巨。精准扶贫脱贫的难点在于人口素质底下,贫困人们缺乏进取心,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依赖性、惰性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职业技能等等,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了产业创新、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稀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资金形成能力不够,镇企业落后,财政收入不敷出,集体积累空虚,政府精准扶贫投资不足,精准扶贫资金人均占有量低,精准扶贫资金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社会服务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产高效高质量优良品种,多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高贫困人们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为着力点,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制定养殖、种植、劳务输出方案,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