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坳镇关于全面推进“里巷”治理工作法 切实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的工作方案
茶发[2021]103号
茶山坳镇关于全面推进“里巷”治理工作法
切实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区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要求,为进一步建强全镇基层治理基础平台,增强组织动员能力,优化服务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党建引领治理水平,现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全面推行以“一会三清、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里巷”治理工作法,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变突击为日常、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茶山。
二、组织领导
建立茶山坳镇全面推进“里巷”治理工作法领导小组
组 长:刘李进 镇党委书记
第一副组长: 戴昕鹏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常务副组长:申淙铭 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
副组长:周红春 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邓 丹 镇党委委员、政协联络工委主任、
统战委员
张卫东 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李伦宏 镇党委委员
陈一夫 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陈文斌 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
谢建峰 副镇长
朱海云 镇人大副主席、党政办主任
成 员:陈奇军 镇纪委副书记
邓红星 经济发展办公室乡村振兴工作负责人
阳 艳 经济发展办公室经管负责人
刘西平 经济发展办公室农业农村负责人
廖震辉 社会综合治理和应急管理负责人
谢文彬 镇财政管理负责人
刘鹏飞 党政办副主任
蒋 炜 村镇建设管理负责人
曾 昕 社会事务办公室卫健负责人
周 玲 社会事务办公室文化旅游负责人
肖茂刚 社会事务办公室文化社保负责人
陈 嵩 退役军人事务负责人
肖东昕 社会事务办公室民政专干
王瑞丰 镇党建办专干
李 虹 镇党建办专干
杨枝筱 镇党建办专干
刘冠群 茶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刘吉华 金甲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
贺光权 堰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熊忠甲 藕塘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吴振华 茶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周 燕 金甲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忠云 农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资云华 黄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尹茂刚 大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王 伟 皇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成振坤 古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党建办,由镇党委副书记申淙铭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瑞丰、李虹、杨枝筱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主要负责业务指导、推进管控等日常事务工作;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目标任务
通过“一会三清、三看三上门、六查六反馈”一线工作法的全面推广,有效激发村(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步完成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直接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党建引领治理机制全面完善,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工作内容
在全镇9个行政村、2个社区,建立“社区-网格-联络哨”工作架构,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成员、网格点长以及管理员和民意联络员为成员的工作组织体系。
(一)做到“一会三清”。一般情况下,每天由村(社区)党组织召开例会,组织“一核一会一长两员”学政策、议任务、捋思路。“一会”,即每天一短会,盘点工作,剖析难点,列出清单,分解任务。“三清”,即弄清上级指示是什么,掌握要点是什么?弄清昨天情况是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弄清今天任务是什么,方法路径是什么?
(二)坚持“三看三上门”。看重点场所,到门店、摊位、市场、超市、网吧等人口集中的场所,了解经营状况等情况;看人居环境,看到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了解辖区人居环境情况;看项目工地,到重点项目和工地施工现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工地施工情况。同时,上重点户的门,上军烈属、乡贤达人、升学户、办红白喜事等重点户的门,了解动态、收集意见建议;上困难户的门,听取、了解其致困原因、具体情况和真实诉求;上信访户的门,了解并掌握信访户思想动态,积极帮助解决合理诉求、疏导情绪。
(三)抓实“六查六反馈”。在深入一线过程中,重点查六个方面:1、查人员,掌握辖区内重点人群、困难人群、信访人员等情况。2、查事件,掌握辖区内发生的大事、要事、群众关心的事。3、查福祉,掌握村(居)民政策待遇落实情况。4、查疑难,掌握辖区内可疑人与事。5、查风险,掌握村(社区)内底线工作的风险点。6、查灾情,掌握村内可能发生灾情的隐患点,建立灾前预警、灾中处置、灾后治理工作预案。针对查到的问题,迅速开展“六反馈”,及时采集汇总“六查”情况,及时处置相关问题,不能解决的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每日记录备案备查并积极与相关工作部门反馈。
五、组织实施
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利用6个月左右时间在全镇2各社区中逐步施行、全面覆盖,9个行政村参照施行。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各村、社区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要更贴近实际、更具操作性。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2021年9月中旬前)
1.制定方案(9月10日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区委精神,制定出台全镇实施方案,并指导村社区列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工作流程等。堰头村、茶山社区为我镇第一批试点单位,其他9个村(社区)列为第二批施行单位。同时镇党建办和民政办共同指导村(社区)在现有社会治理网格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网格,精准遴选管理员和民意联络员,要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邀请“五老”出任民意联络员,并充分发挥综治协管员作用。
2.组建专班(9月15日前完成)。镇本级成立由镇党委书记刘李进同志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戴昕鹏同志任第一副组长,镇党委副书记申淙铭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任副组长,镇站办所负责人及各村社区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力有序推进工作。联点村(社区)的各机关干部要加强对所联点对象单位的工作督导,勤于调度、靠前指挥。村、社区要固化网格长、管理员和民意联络员,同时建立信息联动微信群,便于工作信息交流。
3.部署培训(9月20日前)。召开全镇部署培训会,对推行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法进行动员部署,并对试点单位:堰头村、茶山社区人员进行政策辅导和业务指导,明确工作具体目标、任务、方法和要求。
(二)规范流程,正式启动(2021年9月下旬)
1.开短会、清任务(一会三清)。一般情况下,村(社区)每天适时召开工作短会。会议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持,参会人员一般为社区“两委”成员、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等。会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传达上级精神,组织学习政策法规;参会人员汇报前一天工作情况,共同研究需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列出任务清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将任务分配到人;参会人员根据工作任务,科学安排下步工作。会议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等室内召开,也可以在居民小区、项目工地、田间地头、情况发生现场等场合以碰头会的形式召开。
2.上门看、熟情况(三看三上门)。民意调查员在所负责的网格主要抓好以下事项:①到“市场”走一遍,看门店、摊位、市场、网吧等经营是否规范,如发现不规范处,第一时间与经营者进行沟通,反馈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做好登记;②到“路面”走一遍,看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环境是否清爽,如发现不文明的地方,能当即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③到“工地”走一遍,看项目推进情况怎样,看安全生产措施是否到位,如发现安全隐患,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第一时间上报网格长或管理员;情况紧急复杂的,立即上报并联系相关部门处置。④常态走访重点户,通过走访、电话、微信等与重点户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其家庭、思想、生产生活情况。⑤经常走访困难户,坚持“四必走”,即“年节必走、特别防护期必走、对象家庭重大变故必走、是中共党员的“七一”期间必走”。走访突出交心谈心、倾听需求,同时,抓好问题或诉求解决后的回访。⑥集中走访信访户,了解思想动态,为积极帮助解决合理诉求提供建议和帮助。
3.解难题、正导向(六查六反馈)。
(1)信息采集。民意调查员可结合实际采取上门走访、电话沟通、屋场恳谈会等多种方式查情况,普遍采集辖区内人文信息,重点采取重点群体、特殊群体、困难群体信息,特别是对辖区风险点、灾情点情况全面掌握,走访后,迅速将收集的问题上报到网格长或管理员处,经网格长或管理员整理后,报至村(社区)“两委”,并建立健全工作台账。
(2)研究对策。收集的问题在次日的“短会”中,集体研究讨论(如情况紧急,可随时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村(社区)本级能够解决的,经集体研究,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安排处理;不能解决的,由村(社区)“两委”安排专人,填写《群众诉求处理申报单》上报镇民政部门。
(3)处理反馈。镇民政部门将问题梳理分类,向镇分管领导进行报告。镇分管领导组织分管部门研判后,镇本级能够解决的,安排处理,并在《群众诉求处理申报单》“乡镇(街道)意见”一栏内填写具体受理的部门名称;因职能职权受限等原因,短期不能解决或无法解决的,由受理部门直接向当事人做好反馈,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并将情况告知相关镇镇(街道);不能解决的,经镇主要负责人同意,在《群众诉求处理申报单》“乡镇(街道)意见”一栏中填写“情况属实,请求区级部门处理”后,上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经验,全面推广(2022年1月至2月)
各村、社区要认真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小结报告。镇党建办牵头组织以召开座谈会议等形式进行研讨,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里巷”治理工作法。全镇所有村(社区)要在2022年2月底前全面施行。
村(社区)要以户为单位,切实抓好辖区村(居)民基础数据的全面采集,确保信息精准无误,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即到2022年底建立完善镇、村(社区)两级人文信息台账,同步共建全镇基层治理大数据库,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完善数据资源共享互用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全镇各级党组织要把落实“里巷”治理工作法作为落实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建立党建引领示范区的重要举措。镇联点领导要加强对联点村(社区)业务指导,靠前指挥,一线调度;村(社区)要认真学习领会“里巷”治理工作法内涵,以此为契机推动工作,做到情况在一线收集、矛盾在一线化解、作风在一线转变、民心在一线凝聚。
(二)要明确职责,抓紧全面推动。一是依托村(社区)原有网格,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划分村(社区)综合网格,认真遴选网格长以及管理员和民意联络员,充分发挥“五老”队伍及后备干部作用。二是村(社区)要明确任务目标,明确工作职责,优化服务格局,组织相关人员常态化入户,抓好宣讲政策、文件解读、治安巡逻、隐患排查、困难帮扶、诉求采集、情况传达、环境整治等工作落实。三是健全村(社区)“两委”成员联系群众机制,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建设。
(三)要讲究方法,提升工作水平。要严格工作流程。
村(社区)要搞准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既定步骤抓好落实,特别是不得为图省事图方便,沿用老信息、旧资料,或者道听途说、自以为是,必须真走访实记录;对于发现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认真处置,如实汇报和记录。要做到“七个必到”,即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安全隐患必到,有违纪违法必到,有不稳定因素必到。要采准信息数据。要以户为单位,切实抓好辖区村(居)民基础数据的全面采集,确保信息精准无误,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完善镇、村(社区)两级人文信息台账。要解决突出问题。对走访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实行问题清单制、台账管理制、责任销号制。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符合政策且权限范围内能马上解决的,要即时解决;上级有政策但本地实际尚不具备条件的要说明原因,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早解决;法律法规政策有明确规定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解释好。村(社区)层面能解决的问题,要在“一会”上拿出解决方案或约定日期解决。现场难以决断、比较复杂的问题,收集汇总上报镇机关,镇机关梳理成问题清单。镇机关层面能解决的问题,由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限时办结;镇机关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经镇领导班子成员会商、党委主要负责人审定,以书面形式将问题清单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办结效率。原则上,村(社区)层面能解决的问题要“日办快结”;对于村(社区)层面不能解决的集中上报的问题,要“日报周办结”,即村(社区)每天将情况上报,一周之内镇机关要在一周之内将问题处置、反馈到位,对于特别紧急的,要“立报立办结”。村(社区)要在合适的位置对问题处置事项办理情况及时进行公示。
(四)要严格考评,确保工作实效。村(社区)要严格按照工作内容建立工作台账镇纪委将加强日常督促检查,以现场调查核实、电话抽查、个别访谈、专题调研等方式,全面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推动落实。将各村(社区)开展情况纳入村级党组织年终管理考评管理。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三次督查通报的启动问责程序,对民意联络员工作落实不力的,予以取消资格,如是预备党员的延长预备期,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延长考察期,是村干部的且连续三次通报将不作为下届村干部候选人。
中共茶山坳镇委员会
202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