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千家万户的希望与幸福——珠晖区就业服务中心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和就业扶贫工作本报记者李建平通讯员宾文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的生计、希望、和谐与幸福。
近年来,在珠晖区委、区政府及区人社部门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珠晖区就业服务中心把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和就业扶贫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完善、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着力提升就业创业水平,不断增强各类劳动者特别是贫困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惠民贷款:为创业者“雪中送炭”
创业担保贷款是一种政策性惠民贷款。为更好地扶持创新创业,帮助更多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珠晖区就业服务中心与经办银行制作、发放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手册,成效非常明显,在辖区内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创业热潮。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珠晖区新增创业担保贷款发放530万元;2017年,新增创业担保贷款发放494万元。两年来,共扶持了100余名创业者,帮助一大批人员成功转型为“小老板”;带动就业300多人,实现了“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
“党和政府真是我们创业青年的知心人啊!”酃湖乡双江村人蔡雪健高兴地告诉记者。几年前开始回乡创业的蔡雪健在珠晖区大学城附近开了一家农家乐。近两年来,由于种养业资金投入大、见效慢,蔡雪健几度遇到了资金周转的难题并一筹莫展。在珠晖区就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他先后两次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共计15万元,并顺利拿到所需资金,及时渡过了难关,事业发展正如火如荼。
奖补新政:鼓励更多人走上创业路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珠晖区出台了专门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载体、创新创业资助工程的奖补新政策,旨在引导和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大潮中来,更好地帮扶和支持“以点带面、榜样带动”的优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据统计,2017年,珠晖区共发放奖补资金共计24万元,对投身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个体工商户和初创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位于珠晖区和平乡的波哥农场,企业管理规范,职工待遇福利好,更是该区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2016年,珠晖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扶持、申报,经市财政局及市直相关部门审核评审后,这个农场获得了“衡阳市创新创业个体工商户示范典型”荣誉及创新创业奖补资金。
就业扶贫:打好“组合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珠晖区通过建立政策激励、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机制,精准帮扶各类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7年,该区出台了政策文件,给予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每人600元、400元、200元不等的一次性转移就业交通补助。当年,全区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4人。
目前,该区已开发城管、环卫、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并按照自愿申请、公开报名的原则,就地安置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2017年,已有5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
该区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行动,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2017年,全区成功完成了对60人的创业培训。同时,将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给予优惠贷款和财政贴息,精准对接贫困劳动力创业和产业扶贫项目需求。
该区还确定了力丰农业、军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波哥农场等五个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较强、岗位合适、待遇较好的企业作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截至目前,力丰农业已对60余名贫困劳动力开展资金扶贫,其他企业也已分别安置了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家住东阳渡镇金松村的陈满生,因患病而全身无力,一直在村里放羊,艰难维持生计。2017年,珠晖区就业服务中心帮他介绍到波哥农场从事产品打包工作,同时享受社会兜底等政策。目前,陈满生已脱贫,对生活的信心也增加了,逢人就说“区就业服务中心帮了大忙!”
孵化基地: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
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从去年11月份开始,珠晖区积极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珠晖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为正在创业和有意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搭建起就近创业、就业平台,位于大学城旁边,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目前已投入资金约300万元,预计今年4月份正式运营。该孵化基地全面启用后,将为珠晖区新增初创企业30余户,统一在珠晖区工商、税务注册;帮助30—100名大学生创业,提供300个左右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创业基地将引进国家级产业电商培训中心,创建大数据中心、创客中心、产业互联网运营中心,着力推进创业技能培训,优化创业培训模式,提升创业培训指导,引导大学生从参与型创业、创意型创业、自主型创业等创业模式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创业模式。“该基地的建立使用,还将更好地激发全区广大青年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珠晖区就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