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联传承的初心使命
在湖南衡阳市的湘江东岸坐落着一栋青砖灰瓦的清代建筑,这座原本并起眼的普通建筑,却在1919年被历史赋予了重大使命,成为湘南学联的办公地,见证了壮烈的中国现代革命史,更是全国唯一的学运纪念馆。让我们走进这座普通而又特殊的建筑,去感受她所传承的革命先辈们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
种下红色基因
100多年前,连接衡阳城区东西两岸的是一座用小船托起的浮桥,管理这座浮桥的机构“浮桥公所”在湘江东岸浮桥南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夏(公元1902年)。房屋坐东朝西,面临湘江。门头汉白玉题刻“浮桥公所”系前清进士、候补道曾熙所书,门右挂着“湘南学生联合会”牌子。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衡阳学界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6月7日,在三师学生蒋先云、黄静源及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学生夏明翰等组织领导下,成立了“湘南学生联合会”。经衡阳教育界、工商界决议,赶走霸占“浮桥公所”居住的清提督申堂发,将其划归湘南学生联合会使用,“浮桥公所”从此成为“湘南学联”总部所在地。学联成立后,积极组织和领导湘南地区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抵制日货,宣传新思想,宣传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导青年学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湘南地区学生运动的发展,成为“五四”时期湘南学生运动的中心。据1922年10月15日出版的《先驱》12号刊中记载:“五四运动之衡地各项爱国运动,均系该会主持,成绩颇为可观。”湘南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日后湘南党团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种下了红色基因。
点燃燎原星火
毛泽东同志对衡阳的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高度关注,曾多次亲临衡阳,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建党活动,指导湘南革命斗争。从1921年10月到1925年8月,先后四次来衡阳指导革命,作了三次极为重要的讲演,两次住在湘南学联。1921年10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衡阳,在三师工人夜校作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讲演;1922年4月底,第二次来衡阳时,在湘南学联向进步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作了《马克思生平及其艰苦斗争简史》;1923年深秋,毛泽东在长沙受反动军阀赵恒惕的通缉,途径衡阳赴广州,又一次对湘南学联指导工作,并在三师风雨操场作了《社会主义问题》的讲演。
在毛泽东、刘少奇、李达、何叔衡、邓中夏、恽代英、李立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导下,湘南学生深入工农群众,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们在湘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团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当时湘南24个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湘南学联学生,红四军团以上干部19人中湘南学联学生就占了11个。在湘南起义的斗争中,学联许多成员在起义中成了赤卫队队员,工农革命军的指挥员,有的参加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在起义中英勇善战,累建奇功。不少人还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成了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和著名的军事家。湘南学联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点燃了革命的燎原星火。
传承初心使命
从1919年6月创建,至1927年5月“沁日事变”结束,“湘南学联”历经8年16届。在党的领导下,“湘南学生”曾相继参加和领导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湘南暴动,安源和水口山工人运动、三师学潮、湘南各县及衡山工农运动。翻开湘南革命英名录,湘南学联的学运骨干占了300多名。其中有何宝珍、伍若兰、农运先锋毛泽建,北伐名将蒋先云,工运领袖黄静源、唐朝英,英勇不屈写下就义诗的夏明翰等著名革命英烈,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代传承。
鉴于湘南学联重要的历史地位,1966年成立了湘南学联纪念馆。2006年,被共青团中央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2年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2月被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先进活动基地”;2012年8月被湖南省纪委授予“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明翰烈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蒋先云烈士“头可断,而共产党籍不可牺牲”,一句句铮铮誓言,展现了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和矢志不渝、不惧牺牲的坚定信念。湘南学联革命先辈们正是以自己的牺牲和奋斗,充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座学运纪念地,湘南学联犹如巍巍的丰碑,必将把先辈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代一代传承。(邹雄杰 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